杭州欢迎您
欢迎访问小北科技
客服热线:
-
登录
|
注册
小北科技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虽然去不了,也要积极点......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虽然去不了,也要积极点......
开赛倒计时
距离
2021-09-21
还剩
天
时
分
秒
首页
{{el.name}}
{{sub.key}}
|
户外论坛
多版块论坛
投票版块
论坛
最高活动
精品活动
深度夜跑第一季
最新定制
单活动
新闻
出游相册
单相册
多相册
人物
视频
查询
报名查询
成绩查询
新活动
商品
商品2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留言板
小工具
选鞋
专题页
IFRAME
招聘啦
首页
户外论坛
论坛
民俗民风
北京私家老胡同变博物馆:为民国老宅 藏品无文物
北京私家老胡同变博物馆:为民国老宅 藏品无文物
[复制链接]
无聊
177
1
分享到:
无聊
话题: 7735
回复: 71999
发布于
2016-11-25 19:19
楼主
展品五花八门却没有文物 筹办者正用“留声机”保留老北京原汁原味
穿过车来车往的朝阳门内大街,走进人潮熙攘的朝阳门南小街,蓦然拐进一个幽静无人的胡同。就在这灰色的老巷里,京城第一家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蜗居于24号院的一隅之地,任外界纷繁吵扰,仍顽强而静止地留存着老北京最传统的记忆。
这个两进院落的博物馆,不到一千平方米,老式木门窗、斑驳的外墙、错落的灰地砖,虽然经过一些翻修,却仍难掩这座四合院的古老韵味。一如院中的一棵老梧桐,年久根深,树冠几乎盖住了整个庭院。
就在这里,民国时期的才女凌淑华,也就是它以前的主人,曾广聚名流,以书画会友。而现今,院内的一草一木,仍如当年她风华绝代时的模样。她的女儿将这所老宅转给街道办事处,希望能做公益事业,史家胡同博物馆也就应运而生。 文记者谢绮珊 实习生郑婷婷
史家胡同博物馆共分八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介绍着史家的历史、胡同里的名人、时代的记忆,乃至普通老百姓的怀旧生活。展品五花八门,老物件、门牌墙、全景微缩、纪录片、声音馆,不断触动着视觉和听觉,唤醒你对老北京的记忆。
货真价实的老房子
“院子修了两年,修缮过程中,特别有意义的是修旧如旧。”博物馆建设的筹备人之一,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哲向记者介绍说。就连屋顶的瓦片、院中铺设的地砖、石阶、古朴工艺的砖雕,都是搜集来的“老货”,或是老房拆下的建筑废料,或为居民捐赠。“货真价实的老房子,用老砖老瓦老石料,再用老工,当年怎么盖,我们就怎么修。”他不无自豪地说。
提到这些老砖老瓦,李哲很是可惜,他认为这些东西不应该只存在于博物馆里,而应回归到老房子。而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这个博物馆搬空。“当有一天有人翻修房子的时候说,我们家老房子缺一块砖雕,我能不能拿回去,那时候,我免费送给他。有一天他们把博物馆搬空了,我就觉得我们成功了。胡同里的东西以后只能在博物馆看到那就太悲剧了!”
博物馆里的每一砖每一瓦,都没有被当做是藏品,更不是已经失传的遗产,而是鲜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栋货真价实的老房子,正是一种活生生的老北京生活形态。
没有文物的博物馆
“我们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文物!”李哲解释说,“我们只有老物,我们接地气。大多数藏品都是老百姓提供的,就是身边的有年代感的物品,它们代表着一个一个逝去的时代,背后有着一段一段的故事。”近300个老物件,都标有捐赠者姓名,可以说每样老物件既是他们的作品,也是时代的作品。
小人书、老照片、旧粮票、五彩小阳伞、青瓷暖水壶……这些再普通不过的生活用品,却是老北京们胡同记忆中的瑰宝。更有按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的北京家庭布置的复原家居展,漫步其中,仿佛思绪也穿越回那曾经的时代。有些鬓生华发的游客还会久久站立于此,留恋着这老物和旧情。
“这些东西你用完之后扔一边了,但若干年后这就是文物,起码是老物件。它能勾起一群人甚至一代人的回忆。我们对过往的东西要尊重、要珍惜。”李哲认为,珍惜老物,就是留存记忆。这所没有文物的博物馆,正是一条能够勾起回忆的时空隧道。
老北京的“留声机”
在这博物馆中有个录音棚隔间,名曰“胡同声音”。虽然外表小小一间、其貌不扬,但棚内却布置了专业的音响设备和触屏电视,屏幕上70余种声音任君倾听。
“虎撑”、“震惊闺”、“驼铃”、“警哨”……这些曾经响彻胡同、而今却销声匿迹的叫卖声,只要轻触屏幕就能再次听到。就连不同天气、或早或晚、春夏秋冬的情境声音也栩栩欲活,让人有如身临当年北京胡同之境。
这是凌淑华的后人秦思源筹备并录制的,他希望以声音的形式展示上世纪50年代前、50-80年代、80年代后不同的胡同声音。录制时,有的找叫卖艺人,有的找爱好者,总之尽力还原着老北京的胡同声音。
李哲说:“他甚至想录早上起来刷牙洗脸或是打孩子的声音,但是那段生活慢慢都抹去了,所以他很难录现场,但是我们会慢慢补回来的。”这座老北京的“留声机”,正在逐渐还原昔日的胡同声音。
老百姓的私家小院
在这博物馆中设了个议事的多功能厅。一个博物馆为啥需要议事厅?
“我们是一个胡同博物馆,是史家胡同自己的博物馆,是我们社区的博物馆。”李哲向记者解释说,“我们在这里先建立一个文化的认同感,同时让大家能相互交流,凝聚社区的公共精神,所以要有个探讨和议事的地方。”
这个多功能厅也是一个文化讲堂。每隔一周,博物馆都会搞一些北京传统文化的讲座,请一些专家学者,甚至民间高手,讲讲北京的传统,抑或学学传统的手工艺,糊风筝、剪纸,不管什么大家都学得不亦乐乎。而且,这个讲堂免费对所有人开放。
“胡同即使是大杂院,也不该是乱糟糟的。应该有一个它应有的人文气息、生活气息。”这个老百姓的私家小院,正是饱含着浓浓的人情味和生活感。
“博物馆只是一个索引,你从这个博物馆走出去,才进入到了真正的博物馆,整个胡同就是一个鲜活的博物馆。”李哲说。
回复楼主
评论请先
登录
或
注册
精彩话题推荐
文字型--------------进行中
#杭州身边事#【杭州1男子穿短裙踩高跟惹争议】昨天,@街拍滚叔更新了街拍:一男子穿短裙,踩高跟鞋。并配文:尊重身边每个勇敢做自己的平凡人,为他手动点赞!网友声音:A:男的穿成这样,看着就不舒服。B:不
tt
| 03-08 18:47
1174
1
文字型---------------------已结束
大多数早期的回归研究都不报告样本外实验中方法的可预测性。传统地来讲(Cumming et al. 2002),R2或修正后的R2是作为评估预测模型的措施,但他们的使用也有一些严重的缺点,这在我们看来是
胡八一
| 03-08 09:33
1138
1
图片型投票--------------已结束
片中,吴亦凡饰演一个家境殷实的好男儿——程铮。他人长得帅,球打得好,又是学霸(数学100分)一枚,自然就成了校园的风云人物。与同为学霸又是班干部的班花组成一对,既悦目又怡情,频频招来众人艳羡的目光。程
tt
| 03-07 20:56
1060
1
呵呵哒
哈哈哈哈哈哈哈fh人外人顶顶顶顶
头文字D
| 02-23 21:00
3263
7
绑定手机
×
手机:
验证码:
刷新验证码
短信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到该手机
绑定手机
友情链接
赛会通
富力海口马拉松赛
深井山径马拉松
南横国际超级马拉松
深圳女子马拉松赛
彩色跑深圳站
杭州100越野跑
无锡国际马拉松赛
重庆国际马拉松赛
汇添富南京山地马拉松
苏州马拉松
欢乐跑中国上海站
test
12
install_fs
购物车(
)
{{el.item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2Titles}}
x{{el.itemCount}}
{{el.totalPrice|currency}}
删除
共
件
共计
{{totalPrice|currency}}
去购物车
您的购物车空空如也,赶紧
去选购
吧。
您尚未登录,
请登录。
购物车正在加载中...
成功加入购物车!
当前您的购物车中包含
个活动订单。
当前您的购物车中包含
件商品,
个活动订单。
当前您的购物车中包含
件商品。
继续浏览
去购物车
微信咨询
QQ 咨询
客服热线
({{el.name}})
分享
倒计时
返回顶部
穿过车来车往的朝阳门内大街,走进人潮熙攘的朝阳门南小街,蓦然拐进一个幽静无人的胡同。就在这灰色的老巷里,京城第一家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蜗居于24号院的一隅之地,任外界纷繁吵扰,仍顽强而静止地留存着老北京最传统的记忆。
这个两进院落的博物馆,不到一千平方米,老式木门窗、斑驳的外墙、错落的灰地砖,虽然经过一些翻修,却仍难掩这座四合院的古老韵味。一如院中的一棵老梧桐,年久根深,树冠几乎盖住了整个庭院。
就在这里,民国时期的才女凌淑华,也就是它以前的主人,曾广聚名流,以书画会友。而现今,院内的一草一木,仍如当年她风华绝代时的模样。她的女儿将这所老宅转给街道办事处,希望能做公益事业,史家胡同博物馆也就应运而生。 文记者谢绮珊 实习生郑婷婷
史家胡同博物馆共分八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介绍着史家的历史、胡同里的名人、时代的记忆,乃至普通老百姓的怀旧生活。展品五花八门,老物件、门牌墙、全景微缩、纪录片、声音馆,不断触动着视觉和听觉,唤醒你对老北京的记忆。
货真价实的老房子
“院子修了两年,修缮过程中,特别有意义的是修旧如旧。”博物馆建设的筹备人之一,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哲向记者介绍说。就连屋顶的瓦片、院中铺设的地砖、石阶、古朴工艺的砖雕,都是搜集来的“老货”,或是老房拆下的建筑废料,或为居民捐赠。“货真价实的老房子,用老砖老瓦老石料,再用老工,当年怎么盖,我们就怎么修。”他不无自豪地说。
提到这些老砖老瓦,李哲很是可惜,他认为这些东西不应该只存在于博物馆里,而应回归到老房子。而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这个博物馆搬空。“当有一天有人翻修房子的时候说,我们家老房子缺一块砖雕,我能不能拿回去,那时候,我免费送给他。有一天他们把博物馆搬空了,我就觉得我们成功了。胡同里的东西以后只能在博物馆看到那就太悲剧了!”
博物馆里的每一砖每一瓦,都没有被当做是藏品,更不是已经失传的遗产,而是鲜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栋货真价实的老房子,正是一种活生生的老北京生活形态。
没有文物的博物馆
“我们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文物!”李哲解释说,“我们只有老物,我们接地气。大多数藏品都是老百姓提供的,就是身边的有年代感的物品,它们代表着一个一个逝去的时代,背后有着一段一段的故事。”近300个老物件,都标有捐赠者姓名,可以说每样老物件既是他们的作品,也是时代的作品。
小人书、老照片、旧粮票、五彩小阳伞、青瓷暖水壶……这些再普通不过的生活用品,却是老北京们胡同记忆中的瑰宝。更有按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的北京家庭布置的复原家居展,漫步其中,仿佛思绪也穿越回那曾经的时代。有些鬓生华发的游客还会久久站立于此,留恋着这老物和旧情。
“这些东西你用完之后扔一边了,但若干年后这就是文物,起码是老物件。它能勾起一群人甚至一代人的回忆。我们对过往的东西要尊重、要珍惜。”李哲认为,珍惜老物,就是留存记忆。这所没有文物的博物馆,正是一条能够勾起回忆的时空隧道。
老北京的“留声机”
在这博物馆中有个录音棚隔间,名曰“胡同声音”。虽然外表小小一间、其貌不扬,但棚内却布置了专业的音响设备和触屏电视,屏幕上70余种声音任君倾听。
“虎撑”、“震惊闺”、“驼铃”、“警哨”……这些曾经响彻胡同、而今却销声匿迹的叫卖声,只要轻触屏幕就能再次听到。就连不同天气、或早或晚、春夏秋冬的情境声音也栩栩欲活,让人有如身临当年北京胡同之境。
这是凌淑华的后人秦思源筹备并录制的,他希望以声音的形式展示上世纪50年代前、50-80年代、80年代后不同的胡同声音。录制时,有的找叫卖艺人,有的找爱好者,总之尽力还原着老北京的胡同声音。
李哲说:“他甚至想录早上起来刷牙洗脸或是打孩子的声音,但是那段生活慢慢都抹去了,所以他很难录现场,但是我们会慢慢补回来的。”这座老北京的“留声机”,正在逐渐还原昔日的胡同声音。
老百姓的私家小院
在这博物馆中设了个议事的多功能厅。一个博物馆为啥需要议事厅?
“我们是一个胡同博物馆,是史家胡同自己的博物馆,是我们社区的博物馆。”李哲向记者解释说,“我们在这里先建立一个文化的认同感,同时让大家能相互交流,凝聚社区的公共精神,所以要有个探讨和议事的地方。”
这个多功能厅也是一个文化讲堂。每隔一周,博物馆都会搞一些北京传统文化的讲座,请一些专家学者,甚至民间高手,讲讲北京的传统,抑或学学传统的手工艺,糊风筝、剪纸,不管什么大家都学得不亦乐乎。而且,这个讲堂免费对所有人开放。
“胡同即使是大杂院,也不该是乱糟糟的。应该有一个它应有的人文气息、生活气息。”这个老百姓的私家小院,正是饱含着浓浓的人情味和生活感。
“博物馆只是一个索引,你从这个博物馆走出去,才进入到了真正的博物馆,整个胡同就是一个鲜活的博物馆。”李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