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欢迎您
欢迎访问小北科技
客服热线:
-
登录
|
注册
小北科技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虽然去不了,也要积极点......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虽然去不了,也要积极点......
开赛倒计时
距离
2021-09-21
还剩
天
时
分
秒
首页
{{el.name}}
{{sub.key}}
|
户外论坛
多版块论坛
投票版块
论坛
最高活动
精品活动
深度夜跑第一季
最新定制
单活动
新闻
出游相册
单相册
多相册
人物
视频
查询
报名查询
成绩查询
新活动
商品
商品2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留言板
小工具
选鞋
专题页
IFRAME
招聘啦
首页
户外论坛
论坛
广州
《色达,佛,惑之获——写在薏米4岁9个月》
《色达,佛,惑之获——写在薏米4岁9个月》
[复制链接]
胡八一
209
1
分享到:
胡八一
话题: 7735
回复: 71999
发布于
2017-05-23 18:55
楼主
色达,佛,惑之获
——写在薏米4岁9个月
作者:绿豆&芝麻
无数的秃鹫在天 葬台起起落落,不时发出争抢的聒噪,四岁多的薏米在旁边催促:“我要走过去看,这里太远了”。
之前已经在藏区很近的距离全过程看过天 葬的芝麻,坐在山坡上晒着太阳,不愿意动弹,薏米只好扯着绿豆走近天 葬台。
一个灰白色粘满泥巴的骷髅在山坡上滚来滚去,几只秃鹫争抢着轮流把头伸进那骷髅里,掏食最后的残汁碎肉,看上去就像一只大鸟顶了个皮球,被遮了眼看不到路跌跌撞撞;一块已经看不出颜色裹满泥灰的肉皮,正被几只秃鹫哄抢,这只啄住这边使劲后退,把那边的秃鹫拖得踉踉跄跄,那边的不甘心猛的一扯,把这边的拉个趔趄,左右的也不甘心放弃,都拼命往自己面前拉扯,把那肉皮绷得紧紧的忽左忽右,忽前忽后,象一群顽童拽着一床被子在拉扯;地上散落着完整的脊椎连着勒骨,被秃鹫用爪子摁住,正在努力啄食最后那一点点剩肉。
薏米对这个场面一点也没有惊奇,也没有胆怯,但一脸的肃穆,边看边悄悄问绿豆:“秃鹫为什么要吃他们的尸体?”
绿豆:“因为藏族人死了以后,实行天 葬,就是把尸体给秃鹫吃掉,表示他们已经跟随秃鹫进入天堂。”
薏米:“那我们那里的人怎么不天 葬呢?”
绿豆:“因为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习俗,我们那里的人,和这里的人习惯不一样。”
薏米:“那秃鹫会不会吃活人,我们站在这里,它会啄我们吗?”
绿豆:“不会的,它们都是有灵性的,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环境,不会乱啄的,只吃天 葬师给它们的,何况它们也很怕人,哪里敢去啄活人。”
薏米:“万一它要是过来啄我们呢?”
绿豆:“不会的。”
薏米:“我说万一。”
绿豆:“那我们刚好抓住它,骑它背上。”
薏米:“那是不是可以飞到天上去?”
绿豆:“是的。”
薏米:“那我们试试可以吗?!”
说话之间,一个天 葬师从天 葬台旁边的小屋子里走出来,把那些散落各处的骨头、脊椎、骷髅捡起来放到一块大石头上,用一把铁锤使劲砸下去,血水四溅处,骨头已经断裂碎开,天 葬师抓起这些碎骨抛向秃鹫群,秃鹫群里一阵骚动,只几下那些骨头就把秃鹫哄抢一光,那块被抢来抢去的人皮,也被天 葬师飞快在中间划了几刀而分成了几块,几只秃鹫迫不及待一伸脖子,就将一直叼在嘴里的那块吞了下去。转眼间天 葬台上空空如野,秃鹫们搜寻一遍再无所获后,慢腾腾爬上高坡,从山坡高处向下俯冲几步,借着风力展翅滑向河谷,再一个拉升上了天空,越飞越高,逐渐成一个小黑点消失不见。
薏米:“它们去哪里了?”
绿豆:“大概回家了吧。”
薏米:“它们的家在哪里?”
绿豆:“很远的地方。”
薏米:“什么地方?雪山上吗?”
绿豆:“我也不知道。”
薏米:“那你怎么知道它们回家了呢?”
绿豆很无奈的挠了挠头。
从天 葬台翻过几座山头,就可以直接爬到色达五明佛学院后的山头上。所谓五明,一是“声明”,就是要精通语言文字;二是“工巧明”,就是懂得一切工艺技术;三是“医方明”,就是会各种医术;四是“因明”,就是知道鉴别、考定正邪真伪的理法;五是“内明”,就是修持一切经藏法典。
站在山头,远远地能望见色达县城,想起前一天的色达县城边,一座巨大的白塔高耸,几位藏族老人围着白塔转经绕行,芝麻在车上睡得晕头晕脑,不愿意下车。薏米乐得开心,抄起芝麻的相机就蹦下车,围着白塔去拍她感兴趣的东西去了。杏儿正在拍摄高高的白塔,绿豆正对着河对岸的一群牦牛按动快门,忽听薏米小声而急促地喊:“你们快过来呀!”
回头望去,只见薏米不断招手示意:“快过来呀,这里有个老奶奶,快来拍,等会没得拍的了!”
转过头,一位老阿妈正坐在椅子上休息,老阿妈一身传统藏装,一金色转经筒在手里不断摇动,花白的短发,额头上刻满深深的皱纹,眼神明亮,皮肤呈现出高原厚重的黑红色,整个人如油画一般凝重。看到薏米沉重的相机和相机后小小的薏米,老阿妈忍不住微笑,稳稳坐在椅子上,任凭薏米怎么拍,过了一会还把跟随她的一起转经,和薏米差不多大小的小孙女也拉过去,让薏米继续拍摄。薏米拍了几张后,凑过去打开显示屏放给老阿妈和小女孩看,看到相机中的自己,小女孩羞涩一笑,回头望望自己的奶奶,然后将头转伏在了老阿妈的腿上,老阿妈很开心的笑着,伸手要抱薏米,薏米一扭身挣脱开去,把相机挂在脖子上跑得老远。
佛学院四周,是广袤无垠的丰茂草场,无数膘肥体壮的牦牛洒落在草场上,有的忙着吃草,有的忙着打架,有的静卧发呆,有的懒洋洋晒着太阳。已经看惯了牦牛的薏米,此刻对着这数也数不清的牦牛也激动起来,非要跑到草场上去拍牦牛。对她来说,世上的一切,都是新奇而富有吸引力的,人生或许就是因这种不断变换的新奇而不断丰富和成长。
只是薏米非常害怕草场上的牛粪,时常唠叨:“怎么这么多牛粪啊,要是没有牛粪我就最喜欢这草原了,可以在上面翻跟头!”
绿豆:“因为牛粪是小草的食物,可以让小草长得更茂盛,花也开得更漂亮。”
薏米:“小草为什么喜欢吃牛粪呢,它们不怕臭吗?”
然后问了一个哭笑不得的问题:“人怎么不能吃牛粪呢?”
这让我们想起薏米在路上的一次情形,都忍俊不禁:一座石头堆砌的藏式房子的围墙上,密密麻麻贴满了牛粪饼,这些牛粪饼在干燥后将成为冬季里藏族同胞的燃料,生火做饭取暖都靠它,薏米却被这些牛粪饼吓到了,死活不愿靠近,甚至双腿盘在芝麻腰上不肯让脚落地。小罗则在旁边说藏族同胞有一种烤饼子非常好吃,做法就是在面粉里加上牦牛奶等等揉成饼子,扔在已经成灰但仍保持余温的牛粪饼灰里烘烤而成,酥香可口。而薏米更是在旁边瞪大眼睛一脸愕然:“牛粪里做的饼子怎么能吃呢?!”
车刚从喇荣沟进沟,就看到一大牌坊,上面是镏金的“喇荣五明佛学院”几个藏汉两种文字手书的大字,其藏文名字由十世班禅大师亲笔题写,而其汉文名字则由赵朴初先生题写,这种珠联璧合的题写,在国内或许也是绝无仅有的吧,据说五明佛学院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常年有学员近两万人。
转过一道弯,几个人同时惊呼出声,眼前的山谷里,从下到上,山谷两侧,密密麻麻站满了赫红色的木屋,绵延数公里,成千上万如密集的蜂巢,在这样式与色彩几近相似的木屋之间,众星拱月般簇拥着几座金碧辉煌的大殿,让人在震惊之余平添几份肃穆与敬畏。上到著名的大幻化网坛城,俯瞰山谷,连绵不绝的僧舍与修行者修建的木屋,将几条山谷都印染成了赫红色,山头上经幡猎猎遮天避日,身披绛红色僧袍的喇嘛与觉姆来来往往,一片宁静与祥和。坛城的右边以及对面山坡,以围墙为界是觉姆区,左边的山谷里是男众部,佛学院的戒律十分严格,男众女众的僧舍泾渭分明,在学院内即使是兄妹亲属,彼此也不得互访。那些修行者虽然没了这些戒律的严格约束,却依然在内心用虔诚与敬畏来维护这片土地上神圣的信仰。
几个人从坛城出发,沿着蛛丝般的小路在佛学院中穿行,小薏米依然一马当先,只是因为芝麻要拍照不肯给她单反相机,没走几步就开始哭鼻子抹眼泪耍赖不肯走,哼哼唧唧说走累了,不肯挪步。
一位独自站在山坡上的年轻喇嘛吸引了大伙的注意,几个人围将上去,一问一答中得知,年轻的僧人来自成都,到此地刚刚半年,旁边一间仅两三平方的小屋,就是他在这里的安身之所,他告诉我们,所有学员的房子基本都是家里出钱帮忙修的,有钱的人直接买来材料,出工钱请附近的藏民或学院的其他人帮忙,没钱的就自力更生自己动手或喊来亲戚朋友相互帮忙,他的房子也不例外。这间小房子直接修在山坡上,木头钉成,屋顶铺以塑料布,加盖泥土,屋子里铺着一块毛毡,脱掉鞋子进门直接坐在毡子上,一张小床一个小柜,柜子顶部兼做小桌,放着一个电饭煲和碗筷、牙具,几本佛经静静搁置在床头,墙上挂着几张佛像,整个屋子只能用简陋来概括。但他告诉我们,比起一部分条件差的学员或修行者,他的这间房子,已经算是比较好的了,言语中透露着一种满足与平和。随后他和另外一名僧人爬上后面的山坡,对我们的提问装做没听到,因为按规定,我们同行的女士,是不能进入男众区的,他的回答已算破例。在或许在之前的佛学院,是无法想象的,因为如今那些近乎苛刻的规定也在悄然中不断被改变,之前的佛学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相机也是绝对禁止带入的,如今佛学院不但允许带相机,也有了宾馆、餐厅等等,新一代上师们,是否已经采取更开放、更包容的态度来主动接纳这个世界?让修行者在尘世中体验入世与出世?
山坡上,几个喇嘛正在帮新来的师弟修建新的房子,溪谷里,一位喇嘛正在手脚并用的清洗着僧衣,草坪上,一个小喇嘛正大声用藏语念着经文;远处的太阳已经隐去,天空中间涂抹上乌黑的云团,四周一片虚幻的光亮,将傍晚的佛学院映衬得格外静谧旷达;白色的炊烟袅袅升起,让这些密密麻麻的建筑变得朦胧,颂经的声音从四面八方飘来,让整个世界空灵而神秘,让人陷入一种无法诉说的情绪之中。薏米把胳膊伸得长长的,用相机对准自己与身后密密麻麻的僧舍,准备来张到此一游的自拍。
一阵风来,天空下起了小雨,红梅早不已不见人影,杏儿、芝麻、薏米沿着僧舍间的道路匆匆而下,跑到一间有屋檐的僧舍前躲起雨来。绿豆远远看到芝麻几个的身影,从山坡上急急忙忙跑下来,结果很快就迷失在迷宫似的僧舍之间,无数次通话加标志性建筑提示,绕了好半天才得以碰面。几个人挪到一座稍大的建筑前避雨,屋子装饰得华美而精巧,房子里有数个经筒,间或有人推开房门进出,薏米对屋子里充满强烈的好奇,不时也推开房门探头探脑窥视一番,然后报告一下她的最新发现,数次三番,屋内的人终于按耐不住,打开房门邀请大家进去,感谢一番进得门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处男众的课堂,墙壁上有学员的签到表,有考勤记录,还有学员使用手机及网络等情况登记,门厅左边有数个经筒,进入内室,全是佛经,一位红衣僧人告诉我们这里是男众戒律班,专门研习藏经,这里有着齐全的十二部藏经,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大藏经,而他的职务类似大学里的辅导员,专门在这里协助学员研习。几个人安静而小心地围着这满屋子的佛经查看,薏米却对佛像前的法器产生了兴趣,虽然在芝麻的带领下也跪下身去,尚未曾磕一个头,手却开始去拿那些法器,被批评一通才不得不很不情愿的罢手,满房子的书虽然转移了她片刻的注意力,但不能翻看的规定又让她索然无味,居然开始问:“这里有地毯,能不能在这里翻几个跟头啊”。
热情的僧人告诉我们,五明佛学院创建于1980年,当时仅有30余人,发展至尽,学员已经数万。这里分长期和短期进修两种,长期学制为六年,特殊学位需要十多年,学员先要通过各学科的单科考试,最后完成立宗论考试并通过口头答辩后,就可以授予堪布(法师)学位。因为佛学院有不少汉地显宗学生,所以也设有汉经院,由堪布用汉语讲经,他嘱咐我们说,当天晚上大经堂有大堪布亲自讲经,难得一见,让我们一定要去听一听。只是在夜色中匆匆而过,居然错过了数千人齐聚大经堂唱颂的那一刻,事后杏儿却告诉我们,她听到大经堂里闹纷纷却没想起是在讲经颂经,还以为里面稀里哗啦在打麻将!
夜间的佛学院,虽说住的是宾馆,却无水无电,一大早绿豆匆匆出门跑去山头拍日出,结果一片云雾茫茫。只是坛城上下却早已挤满了转经的人,据说转满三圈能消除一切罪孽且功德无量,更有虔诚的信徒在清冷的风里,对着坛城合掌起伏叩拜。正行走间的绿豆,看到狭窄的路上,一修行老人正弯腰用一细细的棍子在路面拨弄,开始以为在找丢失的贵重物品,仔细查看,才发现一夜风雨,无数的小小蚯蚓爬上了路面,此刻她正从容细心将这些小生命拾进路边的草丛,沿途过去,又发现许多觉姆也正在路边专心这件同样的事。穿过安静的觉姆区,许多屋子前面的空地,都被觉姆们拾掇出来,种满了花草,格桑花、各种菊花开得正艳,五颜六色的花随风舞动,把简陋而色彩单调的僧舍点缀得有点晃眼,将不食人间烟火的佛与凡尘俗世的我们拉得格外近,又推得格外远。
山头上铺满无数的经幡,几位喇嘛、一个放牦牛的藏民,每经过一条经幡都恭敬地把经幡举起来,从经幡之下钻过去,在藏地,是不能直接跨过经幡的。飞腾的云雾在晨风的驱赶下,从远处的河谷中接踵而至,一会将整个佛学院笼罩得严严实实,一会又故意留出空隙,把庄严的大经堂显露出来,一会又撕开一个角落,把对面山坡上的僧舍呈现给我们;河谷的上空,一团一团的云雾翻滚,从云层中偶尔挤出脑袋的太阳,将眼前的一小团云朵照得通体通亮,让云朵下那些密密麻麻的僧舍更显神秘宁静;佛学院对面天空的云团已经被阳光一扫而空,一片宝石般的湛蓝,远处河谷里,细细的河道如绳索蜿蜒,在阳光的照耀下忽明忽暗。薏米与芝麻不知什么时候也来到了山头,绿豆把脚架放的地上装上相机准备拍一张全家合影,薏米却要抢着摁快门,于是每次摁完快门,薏米得意地与绿豆飞奔过去,以芝麻为中心留下一张三个人与佛同在的身影,只是薏米却乐此不疲,每次听到快门喀嚓后,都飞快爬起来跑过去抢相机嚷嚷再来一张,引得山头上几位外地来此的喇嘛与觉姆不时侧目微笑。
这种没有目的没有程式的闲散日子,早饭总是从中午开始,吃过饭继续在这些蜂巢一样的房子中来来回回,薏米、芝麻、绿豆、杏儿穿过一片僧舍准备沿着山头去闲逛,在蜘蛛网似的道路间有些恍惚,一年轻喇嘛主动用熟练流利的汉语打招呼:“你们好,准备去哪?”
薏米:“我想去那上面!”说完手一比画,也不知道她指在何方,引得众人发笑。
年轻的喇嘛告诉大家,他叫云丹,来自玉树,在此已经整整学习三年,而在此前,他已经在玉树学习了十年,他告诉我们,不久他就会获得堪布学位,然后回带玉树去。不知道是想和大家一起走一程,还是他的确住在与我们同路的地方,云丹和我们一起走了很远,也聊了很多,他不但告诉了大家山头上那些普通修行者的小木屋,也告诉了法王曾经闭关修行的房子。
云丹说,这里的法王就是晋美彭措大师,是一个非常了不得的大成就者。据说早在二百多年前,藏地大成就者多珠根桑银彭曾在《未来预言》中写下这样的文字:“色阿当天喇沟处,乌金化身名晋美,赐给四众菩萨徒,显密正法如明日,利生事业高如山,清净徒众遍十方,结缘其者生极乐”。云丹解释说文字里的“色”就是今天的色达,“阿”指的是学院左边的阿拉神山,“当”指的是学院右边的当金神山,“天”指学院前边的树天女神山,“喇沟”指树天女神居住的喇荣沟。既然两百多年前的预言已经受记了法王应当在此建立佛学院普度众生的事,那么与法王结缘的信众,必定能往生极乐世界。云丹法师告诉我们说,其实佛学院的生活非常清苦,除了一些获得学位的喇嘛外出讲经或替人颂经能获得一点额外收入外,大部分喇嘛与觉姆的生活都非常艰辛而清贫,而那些修行者,只能用粗陋来概括,或许在很多常人看来,这种生活就是地狱的边缘。但对他们来说,物质上虽然清苦,但内心却无比充实而幸福,就如同那牛粪灰里烤就的牛奶饼,美食与垃圾,洁净与肮脏,生与死,好与坏,幸福与痛苦,天堂与地狱,或许就在一念之间,就是一线之隔。
在山坡上,云丹法师教薏米合掌念颂“唵嘛呢呗咪吽”,虽然薏米早已会念这六字真言,不过此刻也略带谦逊,跟着法师认真学习合掌念颂,只是一离开法师,又搞笑地把红色的外套衣服褪出一只袖子,露出一只胳膊装扮成喇嘛的样子,合掌来一句“唵嘛呢呗咪吽”。
教完薏米的云丹站在山坡上,主动让大家给他拍几张以佛学院为背景的照片,并留下联系方式,说日后发电子邮件时把这些照片给他。云丹告诉大家,此地地势,形如佛教圣地五台山,有南台北台、东台西台和中台,所以当年法王才会选择在此地弘法,并得以发展到如此规模,这些介绍,让大伙更觉脚下土地的殊胜。只是事后芝麻告诉绿豆说,佛学院旁边有座山叫绿度母山,加持力特强,据说有法缘的人上去手会变绿,众人都没一试,倍感惋惜。
色达的天空很奇妙,忽雨忽晴,或者这边下雨那边晴,几个人拿着相机追着阳光跑,阳光却总是与大伙捉迷藏不肯遂愿,终究跑不过神奇大自然的几个人,怏怏而归悻悻作罢。坐在房子里吃饭的功夫,夕阳却玩笑似的洒在对面山坡上,把整面山坡的僧舍映射得华美而堂皇,绿豆抄起相机奔出门去,薏米也不甘落后拿着相机紧跟在后面跑出去,根本不听芝麻的招呼。绿豆正手忙脚乱拍摄对面被阳光照亮的僧舍时,薏米却在背后大喊:“快拍这边,这里有彩虹!”
回头,薏米正兴奋把相机对准背后的山头狂按快门,一轮清晰鲜丽的七色彩虹挂在山头上,映照着山头上铺天盖地的经幡与山坡上层层叠叠的赫红僧舍,经幡在风中呼呼啦啦翻飞;几个驮着砖头准备帮同伴修建新僧舍的喇嘛,正弯腰在山路上缓步行进,绛红的僧衣在风中飘扬;坛城那边,一队觉姆正沿着木梯上下传递着水泥与瓦块,准备修建一栋经阁,夕阳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成一道道剪影;几头放生牦牛,在坛城外不慌不忙地跺步,一位远道而来的喇嘛,旁若无人安静坐在路边,手扶一硕大粗壮的经筒不停转动。
暮色渐浓,人影模糊,大地陷入宁静,四望,一片苍茫而辽阔,颂经的声音又开始回荡;山谷里那一间间小屋,开始陆陆续续开起了灯,那一盏盏灯火,映照着房子里端坐的修行人,如同暗夜里一尊尊佛的身影,星星点点的灯光不断增多,在色达这片河谷里不停闪烁,在幽蓝的苍穹下,暗黑的大地上,逐渐汇聚成一片耀眼的光芒,置身这片土地,似与佛同在,无论老少,不问来去,位卑或权高,乞丐或富豪,皆有惑,为不惑,在这片星火闪烁的星芒里,必有所获。
Tips:
1、佛学院附近有天 葬台,几乎每天都有天 葬活动,可以带孩子去观看,让孩子知道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习俗,对待生死的态度也不一样,让孩子感知死亡并不是可怕的事情,但天 葬时不允许拍照和喧哗;
2、在实地环境里引导并教育孩子,世界上的事都没有绝对,只有相对,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两面,所以看待所有的事情也要学会多面;
3、告诉孩子,人也是大自然中小小的一员,最后会回归大自然,所以不要以为自己无所不能,该放弃时要懂得放弃,该接受时要学会接受;
4、佛学院有宾馆、招待所吃饭及住宿,条件一般,带孩子前往最好自带睡袋并自备一些食物,有荤菜,以川菜口味为主;
5、佛学院规模很大,看点颇多,慢慢闲逛,可以耗费多日时光,既可以观光,也可以发呆休闲,但注意遵守学院规定,一般情况下男士不要去女众部,女士不要前往男众部,小孩无限制
回复楼主
评论请先
登录
或
注册
精彩话题推荐
图片型投票--------------已结束
片中,吴亦凡饰演一个家境殷实的好男儿——程铮。他人长得帅,球打得好,又是学霸(数学100分)一枚,自然就成了校园的风云人物。与同为学霸又是班干部的班花组成一对,既悦目又怡情,频频招来众人艳羡的目光。程
tt
| 03-07 20:56
1060
1
呵呵哒
哈哈哈哈哈哈哈fh人外人顶顶顶顶
头文字D
| 02-23 21:00
3263
7
吕碧城与袁世凯大大是什么关系?
一般的说法,都认为吕碧城与袁世凯家的二公子克文交好,大错特错矣,首先是袁大大与碧城姑娘交好吕碧城与袁世凯大大是什么关系?端木赐香1904年,文化超女吕碧城在天津一夜爆红的当口,背后少不了直隶总督兼北洋
李红红
| 11-30 16:48
1029
2
【题外话】红与黑 | 感恩节杂谈
感恩所有我们几乎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无论是父母的默默支持、朋友随叫随到的陪伴还是陌生人适时递来的一张纸巾,所有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小事,都应该换个角度来看,多说“谢谢”,不忘回馈,惜福之人才是幸福之人。
李红红
| 11-30 16:43
1965
4
绑定手机
×
手机:
验证码:
刷新验证码
短信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到该手机
绑定手机
友情链接
赛会通
富力海口马拉松赛
深井山径马拉松
南横国际超级马拉松
深圳女子马拉松赛
彩色跑深圳站
杭州100越野跑
无锡国际马拉松赛
重庆国际马拉松赛
汇添富南京山地马拉松
苏州马拉松
欢乐跑中国上海站
test
12
install_fs
购物车(
)
{{el.item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2Titles}}
x{{el.itemCount}}
{{el.totalPrice|currency}}
删除
共
件
共计
{{totalPrice|currency}}
去购物车
您的购物车空空如也,赶紧
去选购
吧。
您尚未登录,
请登录。
购物车正在加载中...
成功加入购物车!
当前您的购物车中包含
个活动订单。
当前您的购物车中包含
件商品,
个活动订单。
当前您的购物车中包含
件商品。
继续浏览
去购物车
微信咨询
QQ 咨询
客服热线
({{el.name}})
分享
倒计时
返回顶部
一个灰白色粘满泥巴的骷髅在山坡上滚来滚去,几只秃鹫争抢着轮流把头伸进那骷髅里,掏食最后的残汁碎肉,看上去就像一只大鸟顶了个皮球,被遮了眼看不到路跌跌撞撞;一块已经看不出颜色裹满泥灰的肉皮,正被几只秃鹫哄抢,这只啄住这边使劲后退,把那边的秃鹫拖得踉踉跄跄,那边的不甘心猛的一扯,把这边的拉个趔趄,左右的也不甘心放弃,都拼命往自己面前拉扯,把那肉皮绷得紧紧的忽左忽右,忽前忽后,象一群顽童拽着一床被子在拉扯;地上散落着完整的脊椎连着勒骨,被秃鹫用爪子摁住,正在努力啄食最后那一点点剩肉。
薏米对这个场面一点也没有惊奇,也没有胆怯,但一脸的肃穆,边看边悄悄问绿豆:“秃鹫为什么要吃他们的尸体?”
绿豆:“因为藏族人死了以后,实行天 葬,就是把尸体给秃鹫吃掉,表示他们已经跟随秃鹫进入天堂。”
薏米:“那我们那里的人怎么不天 葬呢?”
绿豆:“因为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习俗,我们那里的人,和这里的人习惯不一样。”
薏米:“那秃鹫会不会吃活人,我们站在这里,它会啄我们吗?”
绿豆:“不会的,它们都是有灵性的,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环境,不会乱啄的,只吃天 葬师给它们的,何况它们也很怕人,哪里敢去啄活人。”
薏米:“万一它要是过来啄我们呢?”
绿豆:“不会的。”
薏米:“我说万一。”
绿豆:“那我们刚好抓住它,骑它背上。”
薏米:“那是不是可以飞到天上去?”
绿豆:“是的。”
薏米:“那我们试试可以吗?!”
说话之间,一个天 葬师从天 葬台旁边的小屋子里走出来,把那些散落各处的骨头、脊椎、骷髅捡起来放到一块大石头上,用一把铁锤使劲砸下去,血水四溅处,骨头已经断裂碎开,天 葬师抓起这些碎骨抛向秃鹫群,秃鹫群里一阵骚动,只几下那些骨头就把秃鹫哄抢一光,那块被抢来抢去的人皮,也被天 葬师飞快在中间划了几刀而分成了几块,几只秃鹫迫不及待一伸脖子,就将一直叼在嘴里的那块吞了下去。转眼间天 葬台上空空如野,秃鹫们搜寻一遍再无所获后,慢腾腾爬上高坡,从山坡高处向下俯冲几步,借着风力展翅滑向河谷,再一个拉升上了天空,越飞越高,逐渐成一个小黑点消失不见。
薏米:“它们去哪里了?”
绿豆:“大概回家了吧。”
薏米:“它们的家在哪里?”
绿豆:“很远的地方。”
薏米:“什么地方?雪山上吗?”
绿豆:“我也不知道。”
薏米:“那你怎么知道它们回家了呢?”
绿豆很无奈的挠了挠头。
从天 葬台翻过几座山头,就可以直接爬到色达五明佛学院后的山头上。所谓五明,一是“声明”,就是要精通语言文字;二是“工巧明”,就是懂得一切工艺技术;三是“医方明”,就是会各种医术;四是“因明”,就是知道鉴别、考定正邪真伪的理法;五是“内明”,就是修持一切经藏法典。
站在山头,远远地能望见色达县城,想起前一天的色达县城边,一座巨大的白塔高耸,几位藏族老人围着白塔转经绕行,芝麻在车上睡得晕头晕脑,不愿意下车。薏米乐得开心,抄起芝麻的相机就蹦下车,围着白塔去拍她感兴趣的东西去了。杏儿正在拍摄高高的白塔,绿豆正对着河对岸的一群牦牛按动快门,忽听薏米小声而急促地喊:“你们快过来呀!”
回头望去,只见薏米不断招手示意:“快过来呀,这里有个老奶奶,快来拍,等会没得拍的了!”
转过头,一位老阿妈正坐在椅子上休息,老阿妈一身传统藏装,一金色转经筒在手里不断摇动,花白的短发,额头上刻满深深的皱纹,眼神明亮,皮肤呈现出高原厚重的黑红色,整个人如油画一般凝重。看到薏米沉重的相机和相机后小小的薏米,老阿妈忍不住微笑,稳稳坐在椅子上,任凭薏米怎么拍,过了一会还把跟随她的一起转经,和薏米差不多大小的小孙女也拉过去,让薏米继续拍摄。薏米拍了几张后,凑过去打开显示屏放给老阿妈和小女孩看,看到相机中的自己,小女孩羞涩一笑,回头望望自己的奶奶,然后将头转伏在了老阿妈的腿上,老阿妈很开心的笑着,伸手要抱薏米,薏米一扭身挣脱开去,把相机挂在脖子上跑得老远。
佛学院四周,是广袤无垠的丰茂草场,无数膘肥体壮的牦牛洒落在草场上,有的忙着吃草,有的忙着打架,有的静卧发呆,有的懒洋洋晒着太阳。已经看惯了牦牛的薏米,此刻对着这数也数不清的牦牛也激动起来,非要跑到草场上去拍牦牛。对她来说,世上的一切,都是新奇而富有吸引力的,人生或许就是因这种不断变换的新奇而不断丰富和成长。
只是薏米非常害怕草场上的牛粪,时常唠叨:“怎么这么多牛粪啊,要是没有牛粪我就最喜欢这草原了,可以在上面翻跟头!”
绿豆:“因为牛粪是小草的食物,可以让小草长得更茂盛,花也开得更漂亮。”
薏米:“小草为什么喜欢吃牛粪呢,它们不怕臭吗?”
然后问了一个哭笑不得的问题:“人怎么不能吃牛粪呢?”
这让我们想起薏米在路上的一次情形,都忍俊不禁:一座石头堆砌的藏式房子的围墙上,密密麻麻贴满了牛粪饼,这些牛粪饼在干燥后将成为冬季里藏族同胞的燃料,生火做饭取暖都靠它,薏米却被这些牛粪饼吓到了,死活不愿靠近,甚至双腿盘在芝麻腰上不肯让脚落地。小罗则在旁边说藏族同胞有一种烤饼子非常好吃,做法就是在面粉里加上牦牛奶等等揉成饼子,扔在已经成灰但仍保持余温的牛粪饼灰里烘烤而成,酥香可口。而薏米更是在旁边瞪大眼睛一脸愕然:“牛粪里做的饼子怎么能吃呢?!”
车刚从喇荣沟进沟,就看到一大牌坊,上面是镏金的“喇荣五明佛学院”几个藏汉两种文字手书的大字,其藏文名字由十世班禅大师亲笔题写,而其汉文名字则由赵朴初先生题写,这种珠联璧合的题写,在国内或许也是绝无仅有的吧,据说五明佛学院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常年有学员近两万人。
转过一道弯,几个人同时惊呼出声,眼前的山谷里,从下到上,山谷两侧,密密麻麻站满了赫红色的木屋,绵延数公里,成千上万如密集的蜂巢,在这样式与色彩几近相似的木屋之间,众星拱月般簇拥着几座金碧辉煌的大殿,让人在震惊之余平添几份肃穆与敬畏。上到著名的大幻化网坛城,俯瞰山谷,连绵不绝的僧舍与修行者修建的木屋,将几条山谷都印染成了赫红色,山头上经幡猎猎遮天避日,身披绛红色僧袍的喇嘛与觉姆来来往往,一片宁静与祥和。坛城的右边以及对面山坡,以围墙为界是觉姆区,左边的山谷里是男众部,佛学院的戒律十分严格,男众女众的僧舍泾渭分明,在学院内即使是兄妹亲属,彼此也不得互访。那些修行者虽然没了这些戒律的严格约束,却依然在内心用虔诚与敬畏来维护这片土地上神圣的信仰。
几个人从坛城出发,沿着蛛丝般的小路在佛学院中穿行,小薏米依然一马当先,只是因为芝麻要拍照不肯给她单反相机,没走几步就开始哭鼻子抹眼泪耍赖不肯走,哼哼唧唧说走累了,不肯挪步。
一位独自站在山坡上的年轻喇嘛吸引了大伙的注意,几个人围将上去,一问一答中得知,年轻的僧人来自成都,到此地刚刚半年,旁边一间仅两三平方的小屋,就是他在这里的安身之所,他告诉我们,所有学员的房子基本都是家里出钱帮忙修的,有钱的人直接买来材料,出工钱请附近的藏民或学院的其他人帮忙,没钱的就自力更生自己动手或喊来亲戚朋友相互帮忙,他的房子也不例外。这间小房子直接修在山坡上,木头钉成,屋顶铺以塑料布,加盖泥土,屋子里铺着一块毛毡,脱掉鞋子进门直接坐在毡子上,一张小床一个小柜,柜子顶部兼做小桌,放着一个电饭煲和碗筷、牙具,几本佛经静静搁置在床头,墙上挂着几张佛像,整个屋子只能用简陋来概括。但他告诉我们,比起一部分条件差的学员或修行者,他的这间房子,已经算是比较好的了,言语中透露着一种满足与平和。随后他和另外一名僧人爬上后面的山坡,对我们的提问装做没听到,因为按规定,我们同行的女士,是不能进入男众区的,他的回答已算破例。在或许在之前的佛学院,是无法想象的,因为如今那些近乎苛刻的规定也在悄然中不断被改变,之前的佛学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相机也是绝对禁止带入的,如今佛学院不但允许带相机,也有了宾馆、餐厅等等,新一代上师们,是否已经采取更开放、更包容的态度来主动接纳这个世界?让修行者在尘世中体验入世与出世?
山坡上,几个喇嘛正在帮新来的师弟修建新的房子,溪谷里,一位喇嘛正在手脚并用的清洗着僧衣,草坪上,一个小喇嘛正大声用藏语念着经文;远处的太阳已经隐去,天空中间涂抹上乌黑的云团,四周一片虚幻的光亮,将傍晚的佛学院映衬得格外静谧旷达;白色的炊烟袅袅升起,让这些密密麻麻的建筑变得朦胧,颂经的声音从四面八方飘来,让整个世界空灵而神秘,让人陷入一种无法诉说的情绪之中。薏米把胳膊伸得长长的,用相机对准自己与身后密密麻麻的僧舍,准备来张到此一游的自拍。
一阵风来,天空下起了小雨,红梅早不已不见人影,杏儿、芝麻、薏米沿着僧舍间的道路匆匆而下,跑到一间有屋檐的僧舍前躲起雨来。绿豆远远看到芝麻几个的身影,从山坡上急急忙忙跑下来,结果很快就迷失在迷宫似的僧舍之间,无数次通话加标志性建筑提示,绕了好半天才得以碰面。几个人挪到一座稍大的建筑前避雨,屋子装饰得华美而精巧,房子里有数个经筒,间或有人推开房门进出,薏米对屋子里充满强烈的好奇,不时也推开房门探头探脑窥视一番,然后报告一下她的最新发现,数次三番,屋内的人终于按耐不住,打开房门邀请大家进去,感谢一番进得门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处男众的课堂,墙壁上有学员的签到表,有考勤记录,还有学员使用手机及网络等情况登记,门厅左边有数个经筒,进入内室,全是佛经,一位红衣僧人告诉我们这里是男众戒律班,专门研习藏经,这里有着齐全的十二部藏经,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大藏经,而他的职务类似大学里的辅导员,专门在这里协助学员研习。几个人安静而小心地围着这满屋子的佛经查看,薏米却对佛像前的法器产生了兴趣,虽然在芝麻的带领下也跪下身去,尚未曾磕一个头,手却开始去拿那些法器,被批评一通才不得不很不情愿的罢手,满房子的书虽然转移了她片刻的注意力,但不能翻看的规定又让她索然无味,居然开始问:“这里有地毯,能不能在这里翻几个跟头啊”。
热情的僧人告诉我们,五明佛学院创建于1980年,当时仅有30余人,发展至尽,学员已经数万。这里分长期和短期进修两种,长期学制为六年,特殊学位需要十多年,学员先要通过各学科的单科考试,最后完成立宗论考试并通过口头答辩后,就可以授予堪布(法师)学位。因为佛学院有不少汉地显宗学生,所以也设有汉经院,由堪布用汉语讲经,他嘱咐我们说,当天晚上大经堂有大堪布亲自讲经,难得一见,让我们一定要去听一听。只是在夜色中匆匆而过,居然错过了数千人齐聚大经堂唱颂的那一刻,事后杏儿却告诉我们,她听到大经堂里闹纷纷却没想起是在讲经颂经,还以为里面稀里哗啦在打麻将!
夜间的佛学院,虽说住的是宾馆,却无水无电,一大早绿豆匆匆出门跑去山头拍日出,结果一片云雾茫茫。只是坛城上下却早已挤满了转经的人,据说转满三圈能消除一切罪孽且功德无量,更有虔诚的信徒在清冷的风里,对着坛城合掌起伏叩拜。正行走间的绿豆,看到狭窄的路上,一修行老人正弯腰用一细细的棍子在路面拨弄,开始以为在找丢失的贵重物品,仔细查看,才发现一夜风雨,无数的小小蚯蚓爬上了路面,此刻她正从容细心将这些小生命拾进路边的草丛,沿途过去,又发现许多觉姆也正在路边专心这件同样的事。穿过安静的觉姆区,许多屋子前面的空地,都被觉姆们拾掇出来,种满了花草,格桑花、各种菊花开得正艳,五颜六色的花随风舞动,把简陋而色彩单调的僧舍点缀得有点晃眼,将不食人间烟火的佛与凡尘俗世的我们拉得格外近,又推得格外远。
山头上铺满无数的经幡,几位喇嘛、一个放牦牛的藏民,每经过一条经幡都恭敬地把经幡举起来,从经幡之下钻过去,在藏地,是不能直接跨过经幡的。飞腾的云雾在晨风的驱赶下,从远处的河谷中接踵而至,一会将整个佛学院笼罩得严严实实,一会又故意留出空隙,把庄严的大经堂显露出来,一会又撕开一个角落,把对面山坡上的僧舍呈现给我们;河谷的上空,一团一团的云雾翻滚,从云层中偶尔挤出脑袋的太阳,将眼前的一小团云朵照得通体通亮,让云朵下那些密密麻麻的僧舍更显神秘宁静;佛学院对面天空的云团已经被阳光一扫而空,一片宝石般的湛蓝,远处河谷里,细细的河道如绳索蜿蜒,在阳光的照耀下忽明忽暗。薏米与芝麻不知什么时候也来到了山头,绿豆把脚架放的地上装上相机准备拍一张全家合影,薏米却要抢着摁快门,于是每次摁完快门,薏米得意地与绿豆飞奔过去,以芝麻为中心留下一张三个人与佛同在的身影,只是薏米却乐此不疲,每次听到快门喀嚓后,都飞快爬起来跑过去抢相机嚷嚷再来一张,引得山头上几位外地来此的喇嘛与觉姆不时侧目微笑。
这种没有目的没有程式的闲散日子,早饭总是从中午开始,吃过饭继续在这些蜂巢一样的房子中来来回回,薏米、芝麻、绿豆、杏儿穿过一片僧舍准备沿着山头去闲逛,在蜘蛛网似的道路间有些恍惚,一年轻喇嘛主动用熟练流利的汉语打招呼:“你们好,准备去哪?”
薏米:“我想去那上面!”说完手一比画,也不知道她指在何方,引得众人发笑。
年轻的喇嘛告诉大家,他叫云丹,来自玉树,在此已经整整学习三年,而在此前,他已经在玉树学习了十年,他告诉我们,不久他就会获得堪布学位,然后回带玉树去。不知道是想和大家一起走一程,还是他的确住在与我们同路的地方,云丹和我们一起走了很远,也聊了很多,他不但告诉了大家山头上那些普通修行者的小木屋,也告诉了法王曾经闭关修行的房子。
云丹说,这里的法王就是晋美彭措大师,是一个非常了不得的大成就者。据说早在二百多年前,藏地大成就者多珠根桑银彭曾在《未来预言》中写下这样的文字:“色阿当天喇沟处,乌金化身名晋美,赐给四众菩萨徒,显密正法如明日,利生事业高如山,清净徒众遍十方,结缘其者生极乐”。云丹解释说文字里的“色”就是今天的色达,“阿”指的是学院左边的阿拉神山,“当”指的是学院右边的当金神山,“天”指学院前边的树天女神山,“喇沟”指树天女神居住的喇荣沟。既然两百多年前的预言已经受记了法王应当在此建立佛学院普度众生的事,那么与法王结缘的信众,必定能往生极乐世界。云丹法师告诉我们说,其实佛学院的生活非常清苦,除了一些获得学位的喇嘛外出讲经或替人颂经能获得一点额外收入外,大部分喇嘛与觉姆的生活都非常艰辛而清贫,而那些修行者,只能用粗陋来概括,或许在很多常人看来,这种生活就是地狱的边缘。但对他们来说,物质上虽然清苦,但内心却无比充实而幸福,就如同那牛粪灰里烤就的牛奶饼,美食与垃圾,洁净与肮脏,生与死,好与坏,幸福与痛苦,天堂与地狱,或许就在一念之间,就是一线之隔。
在山坡上,云丹法师教薏米合掌念颂“唵嘛呢呗咪吽”,虽然薏米早已会念这六字真言,不过此刻也略带谦逊,跟着法师认真学习合掌念颂,只是一离开法师,又搞笑地把红色的外套衣服褪出一只袖子,露出一只胳膊装扮成喇嘛的样子,合掌来一句“唵嘛呢呗咪吽”。
教完薏米的云丹站在山坡上,主动让大家给他拍几张以佛学院为背景的照片,并留下联系方式,说日后发电子邮件时把这些照片给他。云丹告诉大家,此地地势,形如佛教圣地五台山,有南台北台、东台西台和中台,所以当年法王才会选择在此地弘法,并得以发展到如此规模,这些介绍,让大伙更觉脚下土地的殊胜。只是事后芝麻告诉绿豆说,佛学院旁边有座山叫绿度母山,加持力特强,据说有法缘的人上去手会变绿,众人都没一试,倍感惋惜。
色达的天空很奇妙,忽雨忽晴,或者这边下雨那边晴,几个人拿着相机追着阳光跑,阳光却总是与大伙捉迷藏不肯遂愿,终究跑不过神奇大自然的几个人,怏怏而归悻悻作罢。坐在房子里吃饭的功夫,夕阳却玩笑似的洒在对面山坡上,把整面山坡的僧舍映射得华美而堂皇,绿豆抄起相机奔出门去,薏米也不甘落后拿着相机紧跟在后面跑出去,根本不听芝麻的招呼。绿豆正手忙脚乱拍摄对面被阳光照亮的僧舍时,薏米却在背后大喊:“快拍这边,这里有彩虹!”
回头,薏米正兴奋把相机对准背后的山头狂按快门,一轮清晰鲜丽的七色彩虹挂在山头上,映照着山头上铺天盖地的经幡与山坡上层层叠叠的赫红僧舍,经幡在风中呼呼啦啦翻飞;几个驮着砖头准备帮同伴修建新僧舍的喇嘛,正弯腰在山路上缓步行进,绛红的僧衣在风中飘扬;坛城那边,一队觉姆正沿着木梯上下传递着水泥与瓦块,准备修建一栋经阁,夕阳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成一道道剪影;几头放生牦牛,在坛城外不慌不忙地跺步,一位远道而来的喇嘛,旁若无人安静坐在路边,手扶一硕大粗壮的经筒不停转动。
暮色渐浓,人影模糊,大地陷入宁静,四望,一片苍茫而辽阔,颂经的声音又开始回荡;山谷里那一间间小屋,开始陆陆续续开起了灯,那一盏盏灯火,映照着房子里端坐的修行人,如同暗夜里一尊尊佛的身影,星星点点的灯光不断增多,在色达这片河谷里不停闪烁,在幽蓝的苍穹下,暗黑的大地上,逐渐汇聚成一片耀眼的光芒,置身这片土地,似与佛同在,无论老少,不问来去,位卑或权高,乞丐或富豪,皆有惑,为不惑,在这片星火闪烁的星芒里,必有所获。
Tips:
1、佛学院附近有天 葬台,几乎每天都有天 葬活动,可以带孩子去观看,让孩子知道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习俗,对待生死的态度也不一样,让孩子感知死亡并不是可怕的事情,但天 葬时不允许拍照和喧哗;
2、在实地环境里引导并教育孩子,世界上的事都没有绝对,只有相对,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两面,所以看待所有的事情也要学会多面;
3、告诉孩子,人也是大自然中小小的一员,最后会回归大自然,所以不要以为自己无所不能,该放弃时要懂得放弃,该接受时要学会接受;
4、佛学院有宾馆、招待所吃饭及住宿,条件一般,带孩子前往最好自带睡袋并自备一些食物,有荤菜,以川菜口味为主;
5、佛学院规模很大,看点颇多,慢慢闲逛,可以耗费多日时光,既可以观光,也可以发呆休闲,但注意遵守学院规定,一般情况下男士不要去女众部,女士不要前往男众部,小孩无限制